
經歷2025年下半年進口量的疲軟後,市場正逐漸出現樂觀情緒。分析師普遍認為,這一波放緩並非衰退,而是前兩年「超前備貨」後的自然修正。
今年,美國主要進口門戶如洛杉磯–長堤港幾乎未出現壅塞,這被視為供應鏈順暢的跡象。
2025年,進口商不再為避免關稅而囤貨,而是讓庫存順勢流向最終銷售端。
Jefferies 投資銀行指出:
「2024年是超前採購的一年,2025年則是去庫存的一年,而2026年將回歸更正常的進口活動。」
根據PIERS (S&P Global)數據,2025年9月美國自亞洲進口量同比下降近12%,但截至9月的總量仍超越2021與2022年疫情高峰。
僅洛杉磯–長堤港就處理了760萬TEU,高於2021年的750萬TEU及2022年的730萬TEU。
FlexiVan 執行長Ron Widdows表示:「即便吞吐量高,系統仍有彈性與空間。貨物流通順暢,否則我們早該看到壅塞現象。」
雖然許多分析師預期明年跨太平洋市場將回暖,但部分觀點仍持保守態度。
MohawkGlobal 總經理Michael Stolarczyk認為,進口市場正進入「較長且較平緩的週期」,受到關稅不確定性、即時補貨及消費疲軟的影響。
這意味著2026年的反彈可能呈現不均衡——部分產業將快速回升,部分則緩慢復甦。
靈活性取代過剩,是2026的關鍵。
掌握多節點採購、彈性運輸路線與經過驗證的物流夥伴關係,將成為企業在波動市場中取勝的關鍵。
Worldtop& Meta 的Verified Service Provider (VSP) 資料庫正是為此而設計——協助企業在亞洲、北美與歐洲間,找到可信、可追蹤的合作夥伴,確保穩定供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