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緊張情勢,已延燒至海運領域。
自2025 年10 月14 日起,中國交通運輸部將對由美國企業經營或持股超過25%的船舶徵收新的「報復性港口費用」,作為對華府針對中國籍、受控或建造船舶徵稅的回應。
這項措施象徵著地緣政治矛盾正深度滲透全球物流與航運體系,影響航商策略、聯盟合作與全球航線配置。
根據中國交通運輸部公告,符合條件的美國關聯船舶將被徵收以下費用:
若同一艘船在同一航程中停靠多個中國港口,僅於首個靠港港口繳納一次特別港口費,且每艘船一年最多收取五次。
此舉幾乎等同於美國貿易代表署(USTR)日前宣布的港口費方案,後者針對中國相關船舶徵收50 美元/噸及每櫃120 美元的費用。
受到此次措施影響的主要航運公司包括:
相對而言,以色列的ZIM 綜合航運公司因美方持股僅約 19%,低於門檻,暫不受影響。
這項舉措不僅是「加稅」問題,更是一種戰略訊號——顯示海運政策正被雙方視為外交與經貿槓桿工具。
長期穩定雙邊航運合作的**《中美海運協議》**如今面臨嚴峻考驗。
關鍵影響包括:
對全球物流從業者而言,此事件再次印證了2025年的核心主題——政策波動已成供應鏈的新變數。
港口費、關稅、監管壁壘不再是偶發事件,而是逐步重塑運價結構、貿易多元化策略與**「美國+1」供應鏈佈局**的主要驅動力。
為保持競爭力,貨代與航商應積極強化以下策略:
Worldtop & Meta 將持續追蹤此議題,協助客戶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下,維持營運敏捷與財務可預測性。
中國交通運輸部宣布,自2025 年10 月14 日起,將對由美國公司經營或持股超過25%的船舶徵收新的港口費。初始費率為每淨噸¥400(約56 美元),並將逐年調升至2028 年。此舉是對美方針對中國船舶徵費措施的對等回應。
主要受影響的航商包括Matson(美森航運)、Maersk(馬士基)、APL(達飛海運集團旗下),以及可能受波及的Seaspan(因美方持股逾25%)。以色列的ZIM 綜合航運公司因美國持股僅約 19%,暫不在影響範圍內。
新港口費將增加太平洋航線運營成本,可能導致航線重組、運能縮減或交期延長。
同時,也可能加速企業將供應鏈多元化佈局至臺灣、越南與印度,以分散美中貿易風險。
雖然如Matson等航商表示暫不收取附加費,但整體物流成本仍可能因運價上漲或可用艙位減少而間接受影響。託運人應提早進行成本情境模擬並調整運輸規劃。
這次的互徵港口費顯示,物流與航運已成地緣政治的前線戰場。
除了關稅外,各國正以港口准入、船舶產地與所有權結構作為影響全球貿易的新策略手段。
建立所謂的「地緣政治敏捷力(GeopoliticalAgility)」:透過靈活的供應鏈設計、智慧合約與數據透明機制,快速調整策略以應對政策變動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joc.com/article/china-returns-fire-with-retaliatory-port-fees-targeting-us-affiliated-ships-60951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