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航商快速調整船隊
隨著美國即將在十月對中國製造船舶徵收新的靠港費,全球班輪公司正加速調整。根據Xeneta 數據,2025年在美國航線上部署的56.6 萬TEU 中國製造船舶運力,將有近一半於十月前被非中國船舶取代。
Xeneta 首席分析師Peter Sand表示,受限於「建造地」規範與營運現實,航商必須進行艱難的船舶重新配置。不過,多數聯盟已做好準備,避免將額外成本轉嫁給貨主。
誰的風險最大?
- 中遠與 OOCL:擁有 29.6 萬 TEU 中國製造運力,風險最高,幾乎沒有規避空間。消息顯示他們將自行吸收費用。
- CMA CGM:調整 4.2 萬 TEU 運力至歐洲及南美,並承諾不加收附加費。
- 長榮海運:僅有 4 艘中國製造船舶,幾乎不受影響,甚至可能支援聯盟航線。
- 馬士基與赫伯羅特:透過 Gemini 聯盟移除約 6 萬 TEU 中國船舶,成功規避風險。
- 地中海航運 (MSC):調整 1.9 萬 TEU 運力,並表示完全應對有方。
- ONE、陽明與 HMM:僅剩極少數中國船舶投入美國航線,ONE 甚至只保留一艘小型船舶。
對造船業的影響
雖然新規曾讓中國造船廠2025 上半年新船訂單年減54%,但中國仍穩居全球領導地位。隨著訂單回升,分析師指出韓國與日本因勞力不足與產能受限,難以大幅擴張市占率。
S&P 估計,2024年受影響的美國靠港僅約9%,顯示中國的造船主導地位在未來兩至三年內仍將穩固。
給物流專業人士的啟示
- 船隊靈活度:多元化船隊有助於降低新費用衝擊。
- 聯盟戰略:航運聯盟展現出在監管壓力下的協作與調整能力。
- 中國韌性:造船優勢短期內難以撼動,全球供應鏈仍受其影響。
對供應鏈管理者而言,此舉提醒企業須持續關注的不僅是運價,還包括船舶來源與政策變動,因為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成本與航線選擇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joc.com/article/chinese-tonnage-moving-out-of-us-container-trade-ahead-of-new-fees-xeneta-60813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