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BI Widget
x
November 20, 2025
新聞
美國多式聯運的長期成長困境 — 2026 年託運人必須留意的關鍵訊號

前言:多式聯運表現呈現結構性變化

最新數據顯示,美國多式聯運(Intermodal)的增長已大幅落後於其他主要運輸指標,反映出產業面臨的不僅是短期市場低迷,而是一場深層次的結構性挑戰。過去,國際貨量曾是推動多式聯運的重要力量,但最新趨勢指出IPI(內陸點國際聯運)與53 呎國內多式聯運都呈現疲弱態勢。

對正在規劃2026 年供應鏈布局的全球進出口商而言,掌握這些變化至關重要。

多式聯運放緩:不是市場循環問題,而是結構性壓力

多年來,業界普遍將多式聯運表現不佳歸因於「卡車業衰退」—過度供給壓低運價,使多式聯運難以競爭。

但從數據來看,真正的問題更深。

2015–2025 指標比較

(依據JOC 數據整理):
—美國實質GDP:+25%
—長途卡車運輸:+21%
—進口TEU:+42%
—美國多式聯運總量:+7%
—IPI 國際聯運:+5%
—國內多式聯運:+9%

多式聯運並非沒有成長,而是成長速度大幅落後。

IPI 為何停滯?兩大無法控制的因素

1. 東岸與墨西哥灣港口崛起

自2015 年起,美國進口增長的77% 落在東岸與墨西哥灣港口,而這些港口的多式聯運比例僅約15%
相較之下,傳統的西岸港口進口量僅成長25%

2. 轉運(Transloading)快速增加

在美國西南部港口,約60% 的進口貨櫃會轉入 53 呎國內貨櫃後再走鐵路,直接排擠IPI 需求。

國內多式聯運:卡車仍佔上風

即使在對多式聯運有利的市場時刻(如2018 ELD 新規或2021 疫後需求暴增),國內多式聯運仍無法與卡車競爭。

因鐵路服務不穩與PSR(精準排程鐵路)縮編影響,許多託運人將貨量轉回公路運輸。目前國內多式聯運市佔率從十年前的6.9% 下滑到6%

2026 年展望:市場可能短期轉向有利多式聯運

美國政府近期對移民卡車司機施加更強管制,可能使長途司機供給下降,推高卡車運價。

若司機離場速度快於補充速度,美國可能再度出現類似「迷你ELD 危機」的運能短缺。

屆時多式聯運將面臨策略選擇:

  • 跟隨卡車運價上漲(提高利潤)
  • 維持運價,搶回市場佔有率

對託運人的意義:需要更靈活的內陸策略

1. 多式聯運疲弱= 對卡車依賴提升

特別是內陸配送與短途運輸。

2. 進口港選擇的影響力更大

東岸與墨灣港口仍然是增長主力,但與鐵路的聯運能力有限。

3. 鐵路服務可靠性仍是不確定因素

如擁堵、勞動力、PSR導致的彈性不足。

重點摘要

  • 美國多式聯運正面臨 長期成長挑戰
  • IPI受到港口轉移與轉運比例增加的雙重壓力。
  • 國內多式聯運在可靠性與彈性上仍不敵卡車。
  • 2026 年卡車運價可能反彈,短期有利多式聯運競爭力。
  • 託運人需提前布局多元化的內陸運輸策略。
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joc.com/article/data-shows-us-intermodal-has-a-long-term-growth-problem-6116552

統計
$36M
Get seed funding
$36M
Increase of convertion rate
$36M
Increase of user retaintion ti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