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洲第三大港口的強勁開局
德國漢堡港在 2025 年上半年貨櫃吞吐量年增 9.3%,共處理 420 萬 TEU。進口量上升 11.6%;出口量則成長 6.9%,凸顯其在全球貿易中的關鍵角色。
這股動能主要來自亞洲與波羅的海國家,受益於航商聯盟重組、大型船舶掛靠次數增加,以及後方運輸網絡的強化。
亞洲引領成長
亞洲航線貨量年增 10.7%,達 180 萬TEU,其中中國佔 120萬 TEU (+10.5%)。其他亮點包括:
- 馬來西亞:+93.2%(16.9 萬 TEU),因轉運路線調整受惠
- 印度:+41.6%(13.7 萬 TEU)
顯示在地緣政治與成本壓力下,托運人正分散採購並調整航線。
波羅的海國家推動區域增長
波羅的海航線年增 20.8%,達 73.4 萬 TEU:
- 丹麥:+36%(9.8萬 TEU)
- 芬蘭:+20.1%(12.5萬 TEU)
- 波蘭:+28.8%(18.2萬 TEU)
凸顯漢堡港作為連接北歐與區域新興市場的重要樞紐地位。
航商聯盟重塑港口格局
產業重組扮演關鍵角色:
- 馬士基(MAERSK)與赫伯羅特(HAPAG)的 Gemini 合作帶動漢堡貨量。
- 地中海航運(MSC)獨立營運更青睞漢堡而非不來梅港。
這些轉變顯示聯盟策略如何直接影響港口市佔與區域競爭力。
超大型船與基礎設施壓力
漢堡港掛靠超大型船舶數量顯著上升:
- 10,000 TEU 船舶:+51.6%(285 艘)
- 24,000 TEU 船舶:+29.6%(127 艘)
後方運輸 260 萬 TEU 中有一半透過鐵路運輸,但鐵路擁堵與基建瓶頸仍是挑戰。港口正擴建航道與迴旋區,以維持競爭力。
美國貿易下滑
與其他北歐港口不同,漢堡港的美國航線貨量下跌 19.3%(27.5 萬 TEU),原因在於美國貿易政策的持續動盪。
全球供應鏈啟示
- 航商聯盟具影響力:策略合作能迅速改變港口市佔。
- 亞洲與波羅的海韌性:即使美國貿易低迷,這些區域仍是歐洲港口成長引擎。
- 基建至關重要:港口必須擴建以應對超大型船並避免內陸擁堵。
- 託運人需靈活:貿易流向持續重組,航線與採購策略須保持彈性。
漢堡港的表現反映了 2025 年全球航運格局的再平衡—— 亞洲與歐洲區域連結領跑,美國航線則顯疲態。
資料來源: https://www.joc.com/article/sharp-rise-in-hamburg-first-half-volume-driven-by-growth-in-asian-baltic-trade-606625